创新重塑辉煌

时间:2014-10-22 作者: 

温州发绣的三次创新

“发绣一枝花,天下谁不夸,巧手拈秀发,银针飞彩霞”。日前,在浙江东阳举办的“2014世界工艺文化节”上, 54平方米的温州发绣独立展区前挤满了前来观看现场发绣艺术表演的观众,精湛绝妙的发绣技艺引来了观众的阵阵惊叹。
温州发绣是我国著名的特色传统工艺品种,享有“天下一绝”之美誉。它承钵于古代传统工艺并施以创新手法,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精湛的技艺和恒久的收藏价值备受世人瞩目。此次文化节上温州大学26件发绣艺术精品,涵盖温州发绣“单色发绣”、“彩色发绣”、“做底补色法发绣”三类作品,这三类作品也恰恰体现温州发绣在不同时期历经的三次技艺创新,而正是三次创新重塑了温州发绣艺术的辉煌。

发绣第一次创新:单色发绣法
“有很强的立体感,神态表情自然生动,画面逼真传神”
发绣人像创始人、原温州师范学院人像绣研究所所长魏敬先于1970年采用黑白的“单色发绣”绣制完成《爱因斯坦》,揭开了温州发绣第一次创新的序幕。
魏老认为,传统以线为主的刺绣缺少细节、难以形成立体形象。他在一次去湖南长沙湘绣的观摩中看到一个大学生在绣人像,深受启发,回来后尝试人物肖像绣制。
毕业于美术专业的魏敬先深谙明暗造型之道,他在创作时引进素描明暗方法造型,采用同一人种的头发,运用施针、交叉针等针法,通过针脚的铺陈组织块面区分体面的朝向,表现立体效果,在针脚的累积中确定明暗层次变化,拉开主次、远近的虚实对比,从明暗的探索中研究发绣的造型规律,解决造型的基本问题。
孟永国介绍“单色发绣”的优点时表示,这种方法绣制的名人肖像有很强的立体感,神态表情自然生动,看起来逼真传神。“单色发绣法”绣制的作品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种工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2001年的发绣作品《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获得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发绣第二次创新:彩色发绣法
“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增强绣面的色质美感,表现灵活,善于应变”

1994年,孟永国把传统的“单色发绣”发展成为“彩色发绣”,发绣迎来第二次创新。
“彩色发绣”出现之前的发绣作品用黑色头发绣制,亮部容易绣黑、明暗对比不佳,孟永国一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关于“彩色发绣法”的出现还有一段小故事。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的两位女老师来我校交流,孟永国看到他们的头发后想用来进行发绣创作,当时鉴于一些原因未能成行。后来,孟永国委托去荷兰访问的美术系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获得了那两位荷兰老师的一些头发。孟永国如获至宝,立马寻找创作对象进行创作。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色彩和手中头发的色彩相近,于是他决定用发绣的形式解读达芬奇的原作。发绣作品《蒙娜丽莎》诞生,这是采用“彩色发绣”进行创作的第一次成功尝试。
“彩色发绣”采用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利用头发的天然色泽增强绣面的色质美感,表现灵活而善于应变,以发绣的丰富形式传达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审美主体在与客观对象的对话中提炼针法,运用了“大乱针”、“小乱针”、“交叉针”等发绣针法语言,以新的思维把握技巧。
《渴望》是一幅以少数民族生活为内容的彩色发绣作品。在色彩的处理上比较微妙,作者用暖色发丝绣肌肤和头饰上的红、黄色,特别对小球的纯度处理费了一番心思,使之产生色彩的透视效果,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在针法处理上,脸部和粗大的手用“飞鸥纹”(自称)表现色、质感,衣服用“几何纹”表现粗糙的布质,头饰则运用了多种针法。
后来,《廊桥遗韵》《周恩来》等一系列“彩色发绣”作品相继出现,得到社会的赞誉。2009年彩色发绣作品《温家宝》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发绣外交”硕果累累,发绣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

发绣第三次创新:做底补色法
“绣前做底色,题材从人物转向风景、花鸟,发绣语言更丰富,艺术表现力更强”

孟永国作为发绣艺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于2012年采用“做底补色法”又一次更新了温州发绣表现形式,实现了温州发绣的第三次创新。
“以前的发绣作品层次不够丰富,经常被人说成是素描,我一直在思考发绣能不能增加一些色彩。”孟永国关于出现第三次创新这样说道,而正是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多年。终于一次偶然的机遇,解开了他的“疙瘩”。
一次,孟永国去拜访一位瓯绣老师,看到这位老师在画绣稿,他突然受到了启发。之前,发绣是用白缎或者仿古缎做底缎,它们是现成的染好了颜色的,所以色彩较单调。而“做底补色法”采用绣前做底色的艺术手法创作作品,创作题材从人物题材向风景、花鸟转变,发绣语言更丰富,艺术表现力更强,这弥补了原先的缺陷。
《悠然》以绣前做底色,强化发绣色彩。作品在鱼的刻画上费了心思,在绣制前首先涂一层淡淡的土黄色作为底色,但需空出白色金鱼所在的位置,因为这条金鱼是白色的,因此要保留白色缎面原有的色彩;水草涂一点淡淡的绿色,在这基础上用黑色头发绣水草,使水草呈现出绿色的质感;红色金鱼所在的位置涂一点淡红色,然后用棕色的头发绣制;克服头发弹性的短针布设,巧妙塑造鳞片;线的对比与协调削弱形象的真实而更具装饰意味。“但涂的颜色要比头发颜色浅,不能超越头发的色彩,不然就没有亮部暗部的对比了。”
采用“做底补色法”的发绣代表作品还有《喜从天降》、《丝语廊桥》等等,其中《丝语廊桥》在“2014世界工艺文化节”工艺美术作品评比中获金奖。
近年来,发绣研究所倡导“应物施针、法随心意”的创作新理念,把头发提升为发绣材料语言,做到应物施针,以针发抒情。同时,发绣的创新还体现在革新作品装裱方法上。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手工技艺发展的原动力。如今的温州发绣正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绣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它的经济价值也日益显现出来。“在研究创作的同时,着手高端市场培育,销售部分作品,为发绣的健康发展自建造血功能,实现‘以绣养绣’是温州发绣未来的发展方向。”孟老师对于温州发绣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作品:《安南》


作品:《渴望》


作品:《悠然》